如何从“品牌与人才”角度做好烟花企业接班人传承?
作者:品牌与人才专注者 李仕飞
烟花爆竹,承载着千年节庆的烟火温情,勾勒着城乡共庆的浪漫图景。然而,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,生产过剩的重压、消费疲软的寒意、私货横行的乱象、产销悲观的情绪,正让这抹烟火似乎感觉渐趋黯淡。实际真的如此吗?我个人认为:一方面有整体环境的影响,另一方面也有行业企业的滞后,特别是在一脉相承的接班和务实创新的精进上尚有较大的努力空间。如何破解传承困局,唯有锚定品牌创新与人才迭代双轮,方能让烟花行业的传承之火,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一、行业现象
当生产线上的烟花如潮水般堆积成“火药山”,当节庆里的爆竹声消散为“零星响”,当地下私售的“黑花”蚕食着市场根基,当产销者的眼神中写满“前路茫”,烟花爆竹行业正深陷传承的泥沼。
1. 生产过剩
自动化生产线的轰鸣,让烟花产能呈几何级膨胀;同质化产品的复制,让库存如山压顶难移。浏阳、醴陵、上栗、万载、临澧等各大烟花爆竹产区,满仓的烟花在淡季里“沉睡”,旺季时的“倾销式”甩卖,更让利润薄如蝉翼——生产端的“供给过剩”,正在透支行业的未来。
2. 消费疲软
经济下行的寒潮中,“非必要消费”首当其冲。年轻人沉迷电子娱乐,对烟花的“浪漫想象”逐渐淡漠;政策对燃放的规范,让传统消费场景不断收缩。从除夕的“彻夜烟火”到如今的“点到即止”,从乡镇集市的“扎堆抢购”到城市商超的“无人问津”,消费端的萎缩,正抽走行业传承的“血液”。
3. 私货横行
劣质烟花的“低成本诱惑”,非法私售的“隐蔽性渗透”,让正规产销者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困局。正规企业的合规成本、品牌投入,在私货的“价格屠刀”下沦为劣势——市场秩序的紊乱,正啃噬着品牌传承的根基。更值得正规生产商和经销商们警惕的是私货运营者们在法律上钻着“空子”,在营销上以足够的主动服务创新弥补了正规零售商的被动服务习惯,充分满足着现代年轻消费者的需求。
4. 产销悲观
生产商望着满仓库存长吁短叹,经销商守着门店客源日渐凋零。“投钱就亏”的行业预期,让资本望而却步;“接班即接盘”的代际认知,让年轻从业者避之不及。从“子承父业”的传统期待,到“逃离行业”的现实选择,产销两端的悲观情绪,正让产业的传承蒙上悲观氛围。
二、原因分析
经济下行的寒潮冻僵了消费的双手,科技扩张的浪潮淹没了产能的边界,网络互联的明镜照穿了价格的迷雾,思维固化的枷锁束缚了烟花爆竹生产商、经销商们创新的脚步。烟花行业的传承困境,是时代变革与传统模式的激烈碰撞。
1. 经济下行,消费降级:购买力的退潮
宏观经济的低迷,让“节庆消费”不再是刚性需求。从“追求仪式感”到“精打细算”,消费者对烟花的支出不断压缩;房地产、教培等行业的收缩,更让乡镇消费力雪上加霜——当“放烟花”成为“奢侈事”,行业的市场根基便开始动摇。
2. 科技制造,规模扩张:供给端的泛滥
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技艺,让烟花产量呈“井喷式”增长;规模化工厂挤压家庭作坊,却陷入“复制式”竞争。技术进步本应赋能升级,却因“重产量轻创新”,沦为产能过剩的推手——当“多产”不等于“多销”,供给端的失衡便吞噬了利润空间。
3. 网络互联,信息对等:竞争链的重构
电商平台打破了地域壁垒,让烟花价格彻底透明;社交网络加速了口碑传播。消费者只需轻点屏幕,便能比价下单;经销商却因“信息差”消失,陷入“低价内卷”——当“赚差价”的模式失效,传统产销逻辑被彻底颠覆。
4. 思维固化,模式老化:传承力的枯竭
生产商执着于“老配方”“旧工艺”,对年轻消费者的“个性化需求”视而不见;经销商守着“坐商等客”的老套路,对“新媒体营销”一知半解。更关键的是,“子承父业”的传承模式,在年轻人“追求自由、厌恶风险”的观念前屡屡碰壁——当思维与模式双双老化,传承便成了“无米之炊”。
三、破局传承的四重转变
唯有变“产品差异”为“创意+人才”的双轮驱动,变“独立品牌”为“联合传承”的协同共振,变“坐商等客”为“社群拓新”的主动突围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矩阵发声”的聚合效应,方能让烟花行业的传承之火,在创新中涅槃重生。
(一)由卖“差异产品”向卖“创意特色产品+人才理念”转变:激活产品与人才的双引擎
当烟花不再是“一次性爆炸物”,而是“年轻人情绪的出口”;当接班人不再是“被迫接棒者”,而是“主动创新者”,行业的蜕变便有了支点。
1. 搭建接班人俱乐部:培育人才蓄水池
搭建 “烟花经销商生产商接班人联合创新俱乐部”等交流平台 ,生产商和经销商如同一对翅膀,托举销售端与生产端的人才升级:
(1)经销端:瞄准老一辈经销商的“接班焦虑”,以“产品创意+人才成长”训练营为载体,邀请接班人参与“烟花设计”,向零售商接班人征集产品造型、包装的创意方案,让“年轻人的想法”成为产品升级的源头。
(2)生产端:聚焦“产销协同”,联合优质厂家的接班人,打造“联合品牌输出”模式(经销商品牌+生产商品牌),让生产端不仅懂“制造”,更懂“市场”。
2. 打造创意产品生态:从设计到终端
推动经销(零售)商开设 “创意产品专柜”,让“定制化烟花”“主题化套餐”(如“国潮烟花礼盒”“毕业季烟花秀”)成为新卖点;组织大学生兼职担任“新媒体业务员”,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形式,将“创意烟花”的浪漫与个性,传递给年轻消费群体——让产品因“创意”而独特,让人才因“创新”而成长。
(二)由“独立品牌输出”向“**+**接班人联合品牌输出”转变:编织品牌传承的共生网
单一品牌的孤舟难抗市场风浪,唯有以 “老品牌+新力量”“生产商+经销商” 的联合之势,方能在传承中开辟新航道。
1. 双品牌战略:传统与创新的融合
选取产品质量稳定的厂家,与经销端接班人携手,打造 “经典品牌+创意子品牌” 双品牌矩阵:
(1)经典品牌 坚守“安全、品质”底线,维系老客户信任(如传承数十年的“老字号烟花”);
(2)创意子品牌 聚焦“潮流、个性”,吸引年轻消费者(如“Z世代烟花实验室”)。联合设计包装、策划宣传,让“老品牌焕新颜,新品牌有根基”。
2. 接班人共同体:代际协作的典范
构建 “产销接班人联合创新体”,打破“生产商只懂生产,经销商只懂销售”的壁垒:
(1)生产商接班人输出技术、供应链优势(如新型环保药剂研发、自动化产线管理);
(2)经销商接班人洞察市场、消费需求(如年轻群体对“烟花+露营”“烟花+剧本杀”的融合需求);
双方共享品牌、共推产品,让“联合品牌”成为传承的“新名片”。
(三)由“传统坐商”向“社群微商”转变:重构消费连接的新场景
当门店的“等待”沦为沉默,当社群的“互动”点燃热情;当“送货上门”替代“远程选购”,当“共享利益”绑定年轻创客,烟花的销售模式便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。
1. 社群拓客:连接年轻消费群
凝聚辖区内零售商户的二代、三代接班人,搭建 “烟花社群营销联盟”:
(1)以“小区购物群”为阵地,推出“烟花订阅制”(如“每月烟花盲盒”)、“节日套餐”(如“中秋赏月烟花包”),送货上门;
(2)联合大学生创业群体,共享利益链(如“每单提成+年终分红”),让“学生创客”成为“烟花代言人”;
(3)组织“网红烟花聚会”,邀请本地达人体验特色产品并燃放展示,形成“体验+传播”的闭环——让烟花从“货架商品”变为“社交货币”。
2. 微商模式:打破时空边界
培训接班人掌握 “私域流量运营” 技巧:
(1)用朋友圈、视频号展示烟花创意(如“求婚烟花设计过程”“生日烟花特效”),吸引同城订单;
(2)搭建“烟花微商联盟”,共享客源、物流(如区域统一配送中心),在安全合规前提下,让正规零售“小门店”拥有虚拟网络“大网络”;
(3)针对年轻消费者的“仪式感需求”,推出“生日烟花秀定制”“求婚烟花脚本设计”等个性化服务——让烟花销售突破“季节+地域”限制。
(四)由“单打独斗”向“立体矩阵”转变:奏响品牌传播的交响乐
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百花齐放”,从“单点发声”到“矩阵共振”,从“被动等待”到“主动破圈”,宣传的升级正是传承活力的彰显。
1. 新媒体矩阵:年轻声音的聚合
建议经销(零售)商组织 “大学生兼职新媒体团队”,构建“短视频+直播+社群”的宣传矩阵:
(1)短视频 聚焦“烟花创意故事”(如“00后接班人设计的国潮烟花”“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”);
(2)直播呈现“烟花燃放现场”(如“沉浸式烟花秀直播”“烟花安全燃放教学”),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浪漫;
(3)社群定期分享“烟花安全知识”“创意玩法”(如“烟花+无人机编队”的专业燃放技术、“烟花摄影技巧”等),培育忠实粉丝——让年轻的声音讲述烟花的新故事。
2. 替代接班模式:传承的创新解法
针对“儿女不愿接班、行业经验断层”的经销商,创新 “替代接班模式”:
第一步:收集现有客户及新拓客户“子女就业情况”,筛选“无接班人”的经销商对象(如子女定居外地、从事非相关行业);
第二步:由“生产商+经销商”接班人组成“联合创新体”除了深耕本地创造样板之外,还可以走进全国其他烟花爆竹经销区域,以 “承包经营” 方式接管业务,承诺“稳经营、促创新、可交接”(如优化供应链、拓展社群渠道);
第三步:与经销商子女交朋友,通过“理念沟通+情感联结”(如邀请参与行业论坛、分享创新案例),让暂时没有从事烟花经销接班的子女看到榜样,让其感受“烟花事业的新可能”,为“下下代接班”预留通道——让传承不再是“非子承父业不可”,而是“创新模式下的可持续延续”。
烟花的传承,是文化的传承,更是品牌与人才的传承。当我们以“创意产品”激活市场,以“联合品牌”凝聚力量,以“社群微商”连接消费,以“立体矩阵”传播声量,更以“创新接班模式”破解代际断层,烟花行业的传承困局,便会在变革中寻得新解。
让烟火的光芒,不仅照亮节庆的夜空,更照亮行业传承的前路;让接班人的身影,不仅是“接棒者”,更是“破局者”“创新者”。唯有如此,千年烟花的浪漫,方能在新时代续写更璀璨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