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花为媒 文旅共生:贵州 “烟火经济” 激活增长新动能
2025 年国庆中秋黄金周,贵州交出了接待游客 6517.6 万人次、实现旅游收入 613.2 亿元的亮眼答卷,分别较上年增长 11.5% 和 14.2%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“烟花 + 文旅” 的创新融合模式成为关键推力。从乌江寨的白日焰火到天河潭的光影盛宴,贵州以烟花为纽带,串联文化传承、景区引流与消费激活,走出了一条传统民俗赋能现代文旅经济的特色路径。
一、场景创新:烟火盛宴塑造文旅新 IP
贵州打破 “节日专属” 的传统认知,将烟花融入多元文旅场景,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 IP。在遵义,乌江寨推出 “烟火大会”,西南地区罕见的白日焰火与非遗打铁花、300 架无人机表演联动,“水火共舞” 的视觉奇观让景区假期接待量同比激增;贵阳天河潭景区精准把握夜游经济需求,在 10 月 2 日、4 日、6 日推出 “烟花 + 电音 + 篝火” 组合活动,抖音直播间专享票 19.9 元起的惠民策略,带动单场观赏人数突破 3 万人次,景区收入增长 35.29%。
县域层面的场景创新更显巧思。余庆县将 “烟花 +” 融入日常文旅生态,打造 “浪漫余庆・四季烟花” 品牌,每周五、周六在都市第三地生态园上演的烟花秀,与斗舞会、游船夜游等业态形成联动,2023 年带动全县过夜游客增长 43.5%,游客人均花费提升 9.58%。凯里下司古镇则将清江烟花秀与 “宠物友好” 主题结合,以烟花为核心宣传点,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千万级曝光,假期接待游客 14.66 万人次,同比增幅达 156.09%。这些场景创新既保留了烟花的民俗内核,又赋予其现代文旅体验价值。
二、产业联动:烟火经济打通 “全域消费链”
贵州的 “烟花 + 文旅” 绝非单一表演,而是构建了 “核心吸引物 — 周边配套 — 产业延伸” 的完整消费链条。在清镇市,杉杉奥特莱斯的烟花秀吸引超 8 万人次驻足,直接带动商场内汽车销售 111 辆,叠加家电、餐饮消费,单日成交额突破千万元;余庆县更形成 “烟花生产 + 文旅消费 + 特产销售” 的闭环,31 家烟花企业年产值达 6 亿元,培育出的 “烟花 + 茶旅” 模式让泰和集团苦丁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显著,重庆游客在观赏烟花后平均购买 20 余种地方特产。
住宿、餐饮等配套产业同步受益。余庆飞龙湖旅游生态圈通过 “烟花 + 赛事” 模式,2024 年过夜游客增长 49.2%,带动圈内民宿、餐饮营收持续攀升;遵义新蒲新区芳华里文创园的 “月圆家国” 烟花秀,推动周边特色餐馆上座率达 120%,不少商户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。这种 “一点引爆、全域联动” 的效应,让烟花从 “视觉盛宴” 转化为 “消费引擎”。
三、文化赋能:烟火传承激活 “在地化价值”
贵州的烟花文旅始终锚定 “文化辨识度”,将民族元素与非遗传承融入烟火表演。余庆县在烟花秀中植入土司文化、高矮人舞等非遗项目,让曾廷彬等从业者从 “生产商” 转变为 “文化传播者”;松烟镇的非遗烟花秀上,六百年历史的打铁花与现代烟花交相辉映,为自行车联赛增添文化附加值,被游客称为 “超出预期的文旅体验”。
这种文化赋能更推动了区域品牌升级。余庆依托烟花爆竹产业园优势,将 “余庆花炮” 打造成文旅名片,2023 年通过烟花文旅带动旅游综合收入 31.14 亿元,拉动经济增长 3.1 个百分点;荔波县在气排球赛事开幕式上,以烟花与无人机共绘天幕盛景,既彰显体育活力,又传递水族、瑶族等民族文化魅力。
四、烟火里的高质量发展密码
从黄金周数据到县域实践,贵州 “烟花 + 文旅” 的成功,本质是对 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 理念的生动诠释。它既通过场景创新抓住了现代游客的体验需求,又以产业联动释放了消费潜力,更用文化赋能筑牢了差异化根基。当绚烂烟火在黔山秀水间绽放,照亮的不仅是节日夜空,更是传统产业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文章内容来源:综合互联网信息